一、
中美“天津會談”仍難解決分歧,關系改善需美調整對華政策
7月25-26日,外交部副部長謝鋒和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先后會見了來華訪問的美國常務副國務卿舍曼。此次會晤也是自阿拉斯加會談后中美高級別外交官員的首次會面,受到中外輿論廣泛關注。
從雙方釋放的信息看,此次對話的主要目的是管控風險,防止發生極端情況。預計雙方短時間內仍難以建立持續性對話機制。
1、從雙方發布信息看,仍處于各自陳明立場階段。中方發布的新聞稿中,王毅指出美國新政府對華政策“延續上一屆政府的極端和錯誤”,并連用了三個“清晰、明確地告訴美方”來陳明中方立場,指明了中方對美交往的三條底線。從美方發布信息看,舍曼訪華系其連續訪問亞洲多國行程的一部分,訪華新聞稿也未作特殊或著重處理,內容上僅提及雙方關切并指明美國關心的議題。
2、中美建立持續性對話機制的前提是美方調整多項對華政策。阿拉斯加會晤以來,中方在外交場合高度重視與美國交往的對等性。外媒在此次會晤前報道稱中美曾就會晤官員級別問題產生分歧,中方拒絕由外交部常務副部長樂玉成首先與舍曼會面。謝鋒會晤中提出的“兩份清單”也與美方在第一次會晤前提出的“關切清單”相對應。王毅劃的三條底線顯示,中方對中美關系緩和的前提是美方降低意識形態對抗調門;減少對華制裁、關稅和封鎖措施;停止在一系列中國內政問題上挑釁。
3、中美關系重啟或轉折點仍不明朗。舍曼訪華前,美媒普遍認為此次訪華是為了讓中國明確未來兩國的“競爭共存模式”,但從雙方發布的新聞稿上看,未就關鍵問題達成共識,也少有“交換意見”的字眼。阿拉斯加和天津兩次會晤顯示,兩國未來交往模式的確定,目前的會晤級別仍難取得突破??深A見最近的中美兩國元首會晤機會是10月底在意大利舉行的G20峰會,但兩國領導人具體出席峰會的形式未定,是否能夠促成會晤有較大不確定性。
結合本次天津會談和近期中美互動,中美兩國當前可能均希望將本國經濟問題作為當務之急,待理順國內事務后再著手解決中美分歧。中國方面,將聚焦于反壟斷、上市公司和金融機構監管,并確保疫情后經濟復蘇持續、平穩。美國方面將全力推動拜登上臺以來承諾的基建和復蘇經濟法案,并確定其對華經貿政策工具箱。拜登競選中經常性批評特朗普對華關稅,但其上臺后仍未對此前關稅進行調整。此外,他還延續了特朗普的“實體清單”和“涉軍清單”等手段。這顯示出其現階段不希望放棄任何一種對華施壓手段,在整體對華強硬路線明確的情況下,對華具體措施仍不明確。
二、
秦剛大使赴美履新,提升國際話語權或成為中國對美交往當務之急
7月28日,中國駐美大使館發布消息,新任駐美大使秦剛抵達美國履新。秦剛首次講話中表示“中美關系的大門已經打開,就不會關上”,這被境內外媒體解讀為對未來中美關系的樂觀表態。
拜登上臺后兩國關系延續了特朗普時期的緊張態勢,雙方高層交往頻率驟降而互相喊話和批評的次數陡增。從人選上看此次任命“極不尋?!?,可能標志著中國對美政策未來將發生部分轉變。上世紀90年來以來,中國歷任駐美大使均有在美工作經驗,秦剛大使簡歷則顯示其此前從未直接負責對美交往工作。美媒對此解讀認為,秦剛此前在外交工作中特別關注在國際社會上維護中國國家形象,并能夠捍衛中國在對外交往中的尊嚴和平等待遇。結合中央近期關于加強和改進國際傳播工作的要求,秦剛大使未來的重點任務之一,將是反制美國在國際輿論上對中國的長期抹黑和打壓,推動中國話語和敘事體系的構建。
三、
拜登政府對華經貿政策表態不一,商務部長稱仍有必要對華加征關稅
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7月28日積極評價特朗普在2018年以國家安全為由對進口鋼鐵征收關稅,稱如果中國不打算遵守規則,美國有必要征收關稅。
美方近期動向顯示,拜登政府對華貿易政策仍在評估階段,自上臺以來其對關稅問題的表態也趨于模糊。貿易代表戴琪3月曾表示還沒有準備好取消對中國的進口關稅,財長耶倫近期則表示加征關稅損害了美國企業和民眾利益。幾位財經高官近期關于對華關稅的矛盾表態,突顯出拜登政府內部對關稅“去留問題”仍未有明確結論。盡管美國企業和行業協會多呼吁取消特朗普時期對華加征的關稅,認為關稅傷害美國經濟,但拜登政府需要考慮來自國內的政治壓力和未來中美經貿談判所需的籌碼。分析認為,短期內對華關稅仍將作為拜登政府重要的政策工具得以保留,美國可能會在征收關稅的領域和方式等方面作出部分調整,以緩解其對自身企業和消費者的損害,未來需持續密切關注中美經貿談判進展及相關官員表態。
四、
SEC官員要求在美上市中企必須報告中國政府干預商業的風險
我國監管機構近期對科技企業和校外培訓機構赴美上市加強監管,在美上市公司股價出現較大波動。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委員阿里森·李26日表示,要求在美國上市的中國企業在定期報告中披露其“被中國政府干預業務”的風險,包括涉及監管環境和中國政府潛在行動有關的風險。
SEC的最新表態顯示美國對中企在美融資的審查將進一步收緊。已經在美上市的中國企業可能面臨遵守中美不同規定的政策壓力。部分美媒認為兩國對中國赴美上市企業同時加強監管可能預示中美“冷戰”將正式打響,中國可能即將對美國進行“某種強硬攤牌”。由于企業在境外合規門檻提高,計劃在美國進行IPO的企業或轉而考慮在香港和內地證券交易市場上市。目前SEC官員的表態缺乏細節,未對企業的披露責任進行詳細劃分,鑒于持續有議員呼吁SEC加大監管力度,應持續關注后續議員是否會推動相關行政措施和立法工作。
五、
美國會委員會施壓北京冬奧會贊助商,試圖借“奧運牌”獲取博弈籌碼
美國國會及行政當局中國委員會(CECC)7月27日在聽證會上抨擊北京冬奧會的美國企業贊助商,指責其為了商業利潤不顧美國在涉及敏感地區問題上對中國的指控。多數企業高管對這一指控態度模糊,并聲明其對奧運會主辦地的選址沒有責任。
拜登政府自上臺以來強力推動美國在全球輿論中關于“中國人權”的議程設置,涉及敏感地區問題成為其在相關領域對華施壓的重要抓手。國會議員此前已提出議案,呼吁以制裁贊助北京冬奧會或與之有經濟往來的企業。研判認為,拜登政府后續將進一步加強國際對華輿論攻勢,與西方盟友聯合,持續對相關企業施壓,這也將成為其打擊中國經貿和供應鏈的關鍵一步。隨著“人權問題”成為拜登政府對華經貿政策的重要工具,未來業務與市場涉及敏感地區的企業將面臨不斷上升的風險和壓力,中美相關企業間的正常商業往來也將受到美方更多的政治干擾。此外,可預計美方政治人物將持續打“奧運牌”,并此作為要挾中國在經貿或其他領域做出讓步的籌碼。
艾利艾智庫中美關系研究小組
高級研究經理蘇未然
分析師張宇星、徐丹
上述文章不代表機構觀點
艾利艾智庫是國內專于互聯網信息領域的第三方智庫機構。每年承接20多個中央和國家部委委托的百余項重點研究課題、專項問題調研,為相關部門全天候、常態化提供決策參考,多次獲得相關部門表揚表彰。